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传统农业人才培育理念陈旧、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农业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现代农业人才培育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加强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提升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能力,既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挥高校引领作用,打造农业人才培育高地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在现代农业人才培育过程中,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且要把农业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现代农业人才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首先,高校要在国家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现代农业是以科技为支撑、以先进机械设备和高素质农业人员为基础、以生态环保为宗旨的一种新型产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以及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因此,现代农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
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在加强“三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上,以“新农科”为统领,对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将农学、园艺、林学、动物科学等农业类专业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交叉学科体系。在优化学科专业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设置服务“三农”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进农学类专业与国际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农业院校在农业人才培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其次,要根据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做中学等形式进行培养。再次,要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加农业经济管理类和实践类课程。
以农业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设置。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农业人才培育应以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专业课程。比如,在“园艺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课程中,将农业信息化、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保鲜加工、设施农业规划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营销原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完善教学管理。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教师的选聘、考核、培训和激励等工作。要从制度上严格管理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保证教学质量。一是明确授课内容和要求。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并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强考核与激励。对教学过程中的考勤、授课效果等进行全程监督与考核,对学员的学习成绩进行科学评估,并将其纳入学员继续教育考核体系中。同时,要根据教学效果和学员培训需求,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科技竞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结合本校农业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依托科研院所、示范基地等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省级以上实习实训基地;同时,鼓励学生到田间地头和农村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进行科技咨询等服务。
加强校地合作,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农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为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农村发展。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涉农创新创业竞赛,为他们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其次,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在科研方面,教师要对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建立高层次的农业人才培训基地。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要不断培养农业人才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高层次的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目前我国农业教育仍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应建立高层次的农业人才培训基地,整合高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到农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来。政府部门应与高校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农业教育培训基地,吸引更多的高校等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并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实现校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发挥学校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单位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与地方政府或涉农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项目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活动。二是充分利用高校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和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或涉农企业共同建立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基层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三是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需要,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农业人才培育评价体系
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现代农业人才培育为导向,在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农民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以满足现代农业人才培育需求为目标,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首先,应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培育对象分为不同类型,分类开展培育工作。在“扶优扶强”原则下,要以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为目标,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着重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培育。其次,要充分考虑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及创新创业人才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培育评价体系。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针对现代农业人才培育对象的特点,应积极完善配套政策,为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施激励政策,引导培育对象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激发其创业创新的热情,并为其提供融资、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完善政策制度,如为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合理的待遇保障;提高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农业人才培育管理机制,如建立专门的人才管理部门,集中力量对人才进行管理和服务;加强现代农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培育对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健全评价结果运用机制。首先,健全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农业人才培育的对象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农业人才培育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例如,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参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自主创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新技术等方面的优秀人员给予奖励。同时,建立人才信息库,将人才信息与相关资源共享,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其次,发挥评价结果正向作用。对优秀人才实施奖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奖励机制可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代农业人才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以增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曾高辉,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