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关键抓手。只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难和乡村建设发展滞后等难题,才能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多年来,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探索。一些地方通过培育适宜的乡村支柱产业,成功构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乡村产业体系,不仅增加了农民和农村集体收入,还为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由于不切实际盲目发展乡村产业,不仅产业没有起色,反而带来负债,甚至触碰耕地红线。
各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产业发展要起好步、走得稳、行得远,能够造福农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着力推进乡村产业不断升级,一定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土特产”的“土”,就是要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用好当地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构建的产业体系要尽可能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条件。认识和把握当地资源禀赋,除耕地和水资源外,还要充分评估当地的林草河湖、生物和生态资源以及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价值。
“土特产”的“特”,就是要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把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有开放视野和大市场意识,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要依托乡村地域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用好乡村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
“土特产”的“产”,就是要建成现代化产业形态,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数字产业等,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村一品”等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预制菜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业态,加快建设产地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快递配送等设施,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商务、餐饮、商超零售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振兴,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推进产业振兴,必须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要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加大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源投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