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精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此背景下,“共同缔造”通过引导城乡居民在人居环境改造中“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共谋,即相关主体共同谋划、共同决策,本质上就是协商民主。在调研中,基层党员干部形象将共谋称之为“群众点菜”。为了“点好菜”,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会开展入户调研,征集村民对于村庄人居环境改造项目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哪些改造工作应当被纳入到项目中来。大部分村庄在此环节会收集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基层党组织会召集相关主体的代表会商,对调研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逐条审议评估,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确定十条左右进入村民大会的议程。最终,再以村塆夜话或者塆台夜话等形式召开村民大会,对纳入议程的事项进行讨论,这才确定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的内容。为了有效地统一思想,村民大会往往并不只召开一次,党员干部会反复向村民说明特定事项的利与弊;在形成多数意见后,党员干部还会登门造访,对持有异议的村民摆事实、讲道理,做思想工作。
共建,是指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过程。这里的参与有许多表现形式,直接意义上的投工投劳只是其中之一。在“共同缔造”的试点工作中,更多的时候“共建”是表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穿针引线”,发动相关主体来筹措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在许多地方,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当地乡贤在“共同缔造”过程中捐款捐物;在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推动成立公共维修基金,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开设专门账户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款;还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在顶层设计上将人居环境改造项目与当地产业发展整合起来,从相关企业那里以互惠共赢的方式获取资源。所有的这一切都生动诠释了依托党的组织体系是如何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相关主体通过各自所依托的党组织就能够突破条块分割的界线,推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类资源沿循党的组织路径、依据党的意志来汇聚,从而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共管即让群众参与公共设施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建设在时间上总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暂的,建设之后的运行、维护、管理才是真正的难点。而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实施后的日常维护管理适合村民的直接参与,因为它涉及的往往就是村民自己的“房前屋后”。要确保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村民参与的及时性和可持续性,则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于是,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试点村庄都围绕着人居环境的保护建章立制,将清扫整理房前屋后、养护房屋周围的花木、定期疏浚沟渠加固坡岸、清理公共区域的垃圾等都纳入村规民约的范畴,将许多文化健身类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纳入相关村民社会团体的组织章程。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共管”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位村民都充分地体会到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包括自己亲手创造的成果,从而不断提升参与日常维护管理的自觉性。
共评,除了村民代表参与建设项目施工完成之后的验收工作外,更多的是表现为在“共同缔造”相关主体之间设立评比机制,尤其是村居之间的评比、村居内各队、各组之间的评比、包括队组内居民之间的评比等等,而评比又包括上级评、互评、自评等各种形式。开展上述评比的目的就是形成所谓的良性竞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村民积分管理。村民积分管理源自更早的党员积分管理,村民为人居环境的美化及维护作出贡献则会获得加分,损害人居环境的行为则会被扣分;作为奖励,村民所获得的积分可以在积分超市中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为进一步推动良性竞争格局的形成,有些村庄还会在公开发布村民积分榜的基础上,制作红榜和黑榜,用以表彰先进和激励后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往往还会通过评选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方式,并利用村庄集体文艺演出活动的间隙,举办颁奖典礼等仪式,让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释放,最终实现让群众来带动群众。
共享在“共同缔造”中,其直接意义就是构建美好环境,享受幸福生活。如果说美好环境指向的是宜居,那幸福生活所指向的就是宜业了。宜居宜业是“共同缔造”的成果,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更是为启动新的周期所注入的驱动力。实践证明,但凡将人居环境改造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村居,“共同缔造”试点中群众工作的压力明显更小。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美化及改造会对地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地方产业发展也会为人居环境的美化及改造提供物质保障和方向指引。有的村庄依托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将“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与红色旅游基地的打造结合起来;有的村庄依托自身的土地流转,将“共同缔造”工作与优化农业企业开展种植加工的环境结合起来。上述案例中,村民对“共同缔造”工作的所有参与最终都会直接转化为自己的就业和增收。可以预见,实现了由宜居向宜业跨越的“共同缔造”试点,即使在试点工作结束之后也依旧能够持续运转下去,村民参与其中的动力源源不竭,因为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共同缔造”得到了回应。
作者:韩东,副教授;彭霜,硕士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